陇南市积极壮大绿色、有机和良好规范(GAP)油橄榄产品规模!
陇南市贯彻落实甘肃省油橄榄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3年)任务分工方案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推进全市油橄榄产业发展,切实做好《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甘肃省油橄榄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3年)的通知》(甘发改规划〔2024〕130号)实施工作,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确保各项重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制定本任务分工方案。
一、主要目标
锚定到2033年,建设成为全国最大、最强、最优的油橄榄产业发展新高地,引领全国油橄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分近期(2024—2025年)和中远期(2026—2033年)两个阶段实施。
到2025年,新品种引进和选育取得重要进展,全市油橄榄种植面积达到120万亩。油橄榄鲜果年产量达到7万吨,初榨橄榄油年产量达到1万吨,油橄榄产业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建成比较完备的现代油橄榄全产业链体系。油橄榄种植面积、鲜果产量、初榨橄榄油产量、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综合产值、有机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等数量稳居全国前列。油橄榄产业打造成全国最强,对中国油橄榄发展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生动实践,惠民富民更为有力,助推食用植物油安全供给、乡村振兴的能力显著增强。
到2033年,全市油橄榄种植面积稳定在130万亩左右,油橄榄鲜果年产量达到20万吨,初榨橄榄油年产量达到2.5万吨,油橄榄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油橄榄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三链同构,实现生产基地规模化、产品加工精深化、自主品牌名优化、产业水平国际化。全面建成现代油橄榄产业体系,主要橄榄油产品进入全球价值链高端。
二、重点任务
(一)持续扩大油橄榄种植
一手抓扩面推进,一手抓提质增效,加快油橄榄资源培育,优化种植结构,促进早、中、晚实品种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油橄榄鲜果产量。规划期内,新增油橄榄种植面积25.11万亩,幼林抚育管护面积41.1万亩,改造低产园面积39.6万亩。进入盛果期后,亩均油橄榄鲜果产量达到450公斤以上。
1.推进以油橄榄为主的国土绿化
将油橄榄作为国土绿化的主要树种,加强“三江一水”面山绿化。对干流两岸面坡开展困难立地工程造林,连点成线,连线成面,集中边片,扩大种植规模。对支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能种尽种。加强主要江河沿岸以及兰海高速、兰渝铁路等公路铁路沿线绿色通道建设,打造融合油橄榄景观树的绿色长廊和景观节点。在一级适生区,实施油橄榄规模化种植全覆盖。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利用村庄废弃地、边角地、空闲地、拆违地和“四旁”用地,见缝插绿,广种油橄榄;引导村民在庭院中栽植油橄榄,打造油橄榄小果园、小花园。在二级适生区,因地制宜优先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区域集中发展。在嘉陵江上游河谷丘陵地带,稳步开展油橄榄种植试点,强化驯化试验和生产中试,逐步扩大油橄榄种植面积。强化适地适树,优先在阳坡等年日照时数长的区域种植油橄榄。(牵头单位:市林草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住建局)
2.大力推广标准化丰产栽培技术
推行选壮苗、挖大穴、施基肥、覆地膜、扶主干的抗旱保墒栽植。科学选用主栽品种,合理配置2—4个花期基本一致的品种,选择2年生以上扦插苗或嫁接苗。每亩栽植20—33株。推行土、肥、水、树、花果一体化综合管理,开展测土配方或叶片诊断施肥,注重施有机肥,加强花期及花芽分化调控,强化病虫害防治,抗旱保墒,强树势、构骨架。(牵头单位:市林草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3.改造提升单产水平
推广换种、疏密、培肥、育冠、矮化等措施,实施油橄榄提质增效行动,增强丰产性和抗逆性。对品种不良、树势衰弱、树体结构差、病虫害严重、结实株率不足40%的低产油橄榄林,采取高接换优、截干复壮、造林更新等改造方式。对密度过高、树冠交错、相互拥挤的油橄榄林,采取间密留稀、去劣留优的方式进行改造。对因管理粗放形成的低产油橄榄林,采取增施有机肥、松土除草、控制树高、合理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综合措施,加强抚育管理。适时采收,保证鲜果质量。(牵头单位:市林草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4.抓好重点乡镇示范引领
在陇南市建设35个油橄榄种植重点乡镇,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示范种植基地。(牵头单位:市林草局;责任单位:武都区、文县、礼县、西和县、康县人民政府)
(二)推进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坚持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市场主导、强化服务、严格监管,全力推进种质资源保护、特色品种选育、适宜新品种引进和种苗基地建设,育繁推一体化,大力发展现代油橄榄种业。
1.抓好新品种引进和特色品种选育
瞄准抗寒耐旱、抗病虫害、丰产稳产、高含油、功能成分高等目标,驯化引种和品种选育相结合,开展种质资源评价与良种选育技术联合攻关。实生优选、杂交育种,推进引进品种本地化选育,加强特异种质发掘,创制新品种,攻克植株早衰等“卡脖子”问题。大力发展果用品种。到2033年,新选育省级及以上油橄榄良种10个以上,力争创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3—5个。(牵头单位:市林草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2.抓好种业基地建设
围绕油橄榄特色产业发展,遴选建设一批重点采穗园,加大育种基地建设。以国家油橄榄林木种质资源库和国家油橄榄良种基地为主体,在武都区、文县、礼县等地建立高标准引种驯化中试基地、良种采穗圃和苗木繁育基地,推进智能温室轻基质快速扩繁体系建设。到2033年,油橄榄种植全面实现良种化。(牵头单位:市林草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优化全链融合发展布局
坚持要素优化补链、科技创新延链、产业聚集强链,一产奠基、二产引领、三产融合,龙头带动,加强园区建设,推进油橄榄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以油橄榄为特色,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进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对接科工贸的全产业链建设。
1.大力发展精深加工
(1)统筹发展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带动油橄榄产业价值链提升。在油橄榄主产县区及资源大镇,按照鲜果产量、运输半径,建设油橄榄绿色加工基地,布局加工生产线,鲜果年加工能力达到25万吨以上。(牵头单位:市工信局、市林草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2)推进汉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马安工业园区、青岛自贸区油橄榄加工基地等园区建设。(牵头单位:武都区人民政府;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信局、市林草局)
(3)研发、中试油橄榄资源加工利用技术和工艺,开发食用、日用、饲用、肥用、药用等产品,促进油橄榄叶、枝、果、渣、水的全方位利用,到2033年,油橄榄资源利用率达到60%以上。开发生产功能性橄榄油、保健橄榄油丸、化妆品、油橄榄茶、橄榄果酒等精深加工产品,延伸加工链条。支持龙头企业改造扩容,建设油橄榄副产品资源化利用与精深加工园区。(牵头单位:市林草局、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科技局)
2.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1)坚持引进和培育相结合,打造一批领军型和骨干型链主企业,发挥链主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主导作用,在强链、补链、延链上组合发力,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新建油橄榄加工工业集中园区为平台,将油橄榄鲜果交易、橄榄油加工、衍生产品制造、果渣果水集中统一处理、综合循环再利用等,按产业链分区布局加工体系。坚持一园多区、以市带县、龙头集中、技术集成、要素集聚、多链支撑,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四级联创,建设大园区、发展大加工、创新大科技,推进现代油橄榄产业园建设,实现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原料交易+生产加工+营销市场”一条龙,形成油橄榄综合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牵头单位:市林草局、市工信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2)争取将武都油橄榄产业园创建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国家级油橄榄种植加工交易研发中心。(牵头单位:武都区人民政府,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林草局)
(3)从村镇着手,推行标准化生产,培育一批行政村产值超1000万元、乡(镇)域产值超5000万元的油橄榄示范村镇,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牵头单位:市林草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4)吸引资本聚镇、能人入镇、技术进镇,建设区域特色明显、利益联结紧密、集约化加工转化的油橄榄产业强镇。争创以油橄榄为主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3-6个。(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责任单位:武都区、文县、礼县、西和县、康县人民政府)
3.推进文旅康养融合发展
(1)利用陇南山地地处甘、陕、川三省交汇的区位优势,结合区域特点、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特色民俗村寨等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建设油橄榄文化博览园、油橄榄景区、油橄榄体验园、油橄榄康养园。以油橄榄元素为“引擎”,争创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打造一批油橄榄产业与农业、旅游、加工、文化、科普、康养、休闲、乡村建设等深度融合发展的综合体验区和休闲旅游品牌,发展特色观光旅游、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森林人家、自然教育产业。打好生态牌、文化牌、康养牌。(牵头单位:市文广旅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2)推进创建以油橄榄为特色的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牵头单位:武都区人民政府,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文广旅局)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围绕橄榄油等木本粮油稳产高产的战略需求,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全面改善油橄榄种植、加工生产条件,提高油橄榄综合生产能力。
1.加强配套设施设备建设
(1)将油橄榄种植基地建设与高效节水灌溉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合理建设水利水保基础设施,配套蓄水池、水窖、上水管道等集雨节灌设施,推广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增强抗旱、稳产能力。(牵头单位:市水务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2)加快集中连片区橄榄园路、网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强产业道、作业道等建设,完善巡护管护设施。(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3)推广铺设山地单轨运输机,引进、研发和推广小型、便捷、半人工的鲜果采摘机、刨盘施肥一体机、植保无人机等现代化田间作业机械,提升橄榄园全程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作业水平。(牵头单位:市林草局、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2.推进橄榄油加工储藏设施升级改造
利用低(贴)息贷款、产业贷、农机购置补贴等支持橄榄油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加快与国际先进榨油加工工艺接轨,引进低耗水、低耗能、环保榨油机,加大超声波、高压脉冲电场等辅助加工工艺设备研发改造应用,扩大生产能力,提高出油率,提升初榨油质量。研发与大健康相关的功能性橄榄油、油橄榄日化用品、餐用橄榄果、橄榄叶及橄榄果渣生物萃取等加工技术和生产设备,带动油橄榄产业链改造优化升级。推进产地仓储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橄榄油生产企业改扩建贮油库、储油罐,增加(20±2℃)恒温设施和充氮隔氧设施、全自动灌装线等。(牵头单位:市工信局、市林草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
(五)加快油橄榄品牌建设
实施油橄榄品牌创建行动,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强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强化流通体系建设,推进建设国家油橄榄鲜果及产品交易集散中心,形成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
1.实施品牌提升行动
加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甘肃武都)建设,强化油橄榄地理标志保护与运用。做大做强“武都橄榄油”“陇南油橄榄”区域公用品牌,争创国家驰名商标。严格按照绿色、有机标准,积极推进“三品一标”和森林生态标志产品认证,打造更多“甘味”油橄榄品牌产品。通过“地理标志+商标/版权+专利”协同运用和“地理标志+绿色食品或有机产品”授权入市等方式,引入龙头、叠加政策、强化保护、注重宣传等多措并举,打造产业链高端公共品牌样板。稳妥推进品牌整合,以知名企业带动油橄榄产品走向全国。培育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积极开展品质品牌认定,壮大绿色、有机和良好规范油橄榄产品规模。到2033年,油橄榄叶、油橄榄果纳入国家新资源食品目录或甘肃省地方新食品原料目录,绿色、有机等产品数量达到15个以上,培育打造“甘味”油橄榄区域公用品牌2个、企业商标品牌10个。(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2.推进产地市场建设
加强武都油橄榄交易市场建设,着力提升区域性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功能和集散功能。依托油橄榄产业链核心区的优势,建设现货交易、期货交易、电商交易、跨境贸易、电子结算、综合信息、金融服务、初精加工、会展拍卖、检验检测、仓储物流、冷链贮运、生产资料采供等一体化的产地专业市场。推动建设国家油橄榄交易中心,打造中国油橄榄的价格形成中心和仓储交易中心。在主产县区各建设1—2个季节性简易交易市场,大力发展田头市场,建成一批直接服务营销的产地市场。推进油橄榄产品物流园区建设,分级配套建设一批与资源适配的大、中、小型仓储设施。加快建立油橄榄“收多月、卖全年”的市场供应体系。(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市场监管局、市供销联社、市林草局、市财政局)
3.完善产品市场网络
以推动产销高效对接为核心,用好“对口市场”、搞活“内销市场”、培育“电商市场”,完善油橄榄市场网络,畅通服务流通渠道,提升流通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推进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青岛、成都、西安、南京、厦门、长沙等重点城市建立油橄榄专卖店、体验店。加强与国内大型电商平台合作,开设旗舰店、特产馆,推进一部手机甘品荟(油橄榄)建设,提高线上销售比重。积极建设直采直销基地,扩大基地直采直销覆盖面。强化与直播团队、直播平台合作,利用网络直播带货等方式宣传推介“甘味”油橄榄产品。“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推动产地销售转型升级。(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供销联社、市林草局)
4.创新品牌营销推介
着力办好油橄榄节、招商项目洽谈会、丰收节等节会,积极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京上广深国际食用油(橄榄油)博览会等大型展会。引导企业走出去参展营销,加强宣传推介,宣传国产橄榄油品质,不断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市场认可度。开发功能用油、孕婴用油、营养餐用油、调配用油等新兴产品,引导培育新型消费群体,提升品牌溢价能力。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等外销渠道,将油橄榄产品纳入消费帮扶。开拓大湾区市场,巩固和扩大韩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已有市场,大力发展新兴海外市场,不断提高“陇南油橄榄”“武都橄榄油”品牌的全球影响力。(牵头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林草局、市招商局、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5.加强市场交易监管
推进油橄榄产品市场主体诚信体系建设,健全橄榄油产品质量和产供销监管体系。提升橄榄油检测检验能力,加强橄榄油理化检测检验和橄榄油感官评价,强化全省橄榄油及其制品的质量管控。严格执行橄榄油国家标准,针对性出台橄榄油团标或地方标准,规范橄榄油市场。全省油橄榄产品综合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林草局、市科技局)
(六)培育规模化经营主体
以全产业链为支撑,以链主企业为引领,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发展规模化经营主体,培育专业合作社,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市场主体由“少小散弱”向“多活大强”转变。
1.适度规模经营
推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种苗采购、统一挖穴栽植、分户经营管护,推进油橄榄种植改造。通过山林流转、生产托管、入股分红、联耕联种等方式,发展油橄榄大户、专业合作社、服务组织等规模经营主体。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规范内部管理、健全组织机构、拓展经营范围,引导油橄榄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进一步健全“双绑”机制,将小农户引入大市场,基本实现每个油橄榄产业重点村有一个带动能力强的县级专业合作社。到2033年,油橄榄种植大户突破200户,油橄榄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00家,培育争创符合条件的以油橄榄为主的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专业合作社规范运行水平大幅提高,服务能力和带动效应显著增强。(牵头单位:市林草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农业农村局)
2.壮大龙头企业
普惠政策与精准扶持两手并重,加大“专精特新”成长型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企业兼并、重组和整合,打造一批年产2000吨以上橄榄油、产业链长、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宝塔型企业结构。推进建立收储、加工、营销一体化产业联盟,发挥技术、资本、人才、渠道优势,带动油橄榄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到2033年,以油橄榄为主的省级及以上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突破10家。支持龙头企业,以整乡镇推进方式建设一批5万亩以上的油橄榄基地(园区)。(牵头单位:市林草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3.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建立健全油橄榄经营主体分工协作机制,推广“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企业+家庭农场”等组织形式,建立紧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互利共赢、风险共担的合作模式,不断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支持龙头企业通过承贷承还、信贷担保等方式,帮助农户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开展油橄榄代管、统一经营作业,提供种苗农资、生产技术、机械作业、病虫害防治、市场信息等专业化服务。推进“央地合作”,运用“林地入股”“合作分成”等方式,支持油橄榄产业发展,肥瘦搭配、以短养长,提升产业本身盈利稳定性。鼓励返乡入乡农民工通过发展或参与油橄榄种植及特色加工、物流冷链、产销对接等相关产业,实现就地就近创业就业。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分配模式,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鼓励经营主体采取区域性资源整合运作模式,开展合作经营、代管经营、多元开发等业务,实现抱团发展、深度融合发展。(牵头单位:市林草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
(七)推动数字油橄榄发展
推进数字技术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开展油橄榄全产业链数字化改造,打造“数字油橄榄+”,争创以油橄榄为主的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提升油橄榄产业发展决策科学化、治理精准化、服务高效化水平。
1.建设油橄榄产业全息图
引入天空地一体化技术手段,开展油橄榄资源及产业发展普查,将油橄榄园、油橄榄基地等落地上图入库,建设全省油橄榄资源一张图。继续与新华社合作定期发布新华·中国(武都)油橄榄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加强油橄榄基地墒情、苗情、虫情、灾情等监测,采集产业动态信息,绘制油橄榄产业发展全息图像。以“一库两平台”(产业发展数据库、管理平台、服务平台)为主体,开发产业布局、产业规划、产业基地、产品品牌、质量认证、品质追溯等运用服务平台,满足生产、管理、消费不同群体需求。(牵头单位:市林草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
2.推进大数据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油橄榄大数据平台,推进油橄榄产业的数据公报、测产体系、价格体系、规模基地生产经营、龙头企业监测管理、产品质量追溯、大数据分析等应用。建设一批数字油橄榄园、数字产业园区,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油橄榄生产管理、加工流通、市场销售、安全追溯等环节应用。加强油橄榄产品专业市场信息化建设。研建橄榄油品质数据库,加快油橄榄种质资源库的数字化升级改造和科技推广服务信息化,推进在线服务。建设一批油橄榄数字化示范基地,打造数字化与油橄榄产业融合发展的标杆。(牵头单位:市林草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大数据管理局、市工信局)
3.探索推广数字化科创模式
以陇南市油橄榄产业创新联合体为平台,以科技项目为纽带,鼓励中科院兰州分院、江南大学、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陇南市经济林研究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联合体成员企业加强科技合作,形成集成果产出、转化为一体的产学研联合体。围绕科研、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环节,探索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服务便捷化的高效模式,以数字化创新驱动油橄榄产业提质增效。(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林草局)
三、支持政策
(一)合理安排种植空间
贯彻落实国家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以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在国土空间上的指导和约束作用,依据《甘肃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和省“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优化农林牧土地利用结构,留足留够必要的生态空间,科学有序扩大油橄榄种植,保障低产园改造提升任务落地。
1.巩固提质增效空间
将草本油料和木本油料同等看待,巩固利用国家“退耕还林”补贴政策建设的木本油料生产基地。科学利用植被覆盖低的灌木林地、疏林地、迹地等林地空间,营造生态型、生态—经济型油橄榄林带,恢复和优化森林植被结构。开展油橄榄资源普查,查清油橄榄低产林分布,对油橄榄低产园实施提质增效技术改造。鼓励经营者根据加工能力和市场供需,调整和优化早、中、晚实品种布局。(牵头单位:市林草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2.扩大新增种植空间
将油橄榄产业发展同区域生态保护修复空间有机结合,落地上图入库,统筹纳入省、市、县区各级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系统进行管理。充分利用宜绿的荒山、荒坡、荒沟、受损山体、废弃采矿用地等规划油橄榄造林地,开展适宜性调查评估,结合国土绿化和生态保护修复推进油橄榄林营造。利用低效人工商品林地、其他草地、低效果园等各类适宜种植油橄榄的非耕地国土资源,以及结合退耕还林地林分结构调整等,改培油橄榄。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将油橄榄纳入国家储备林建设树种。依规调整二级国家级公益林、地方公益林等,扩大油橄榄新增种植空间。依规将现状为油橄榄林的公益林调整为商品林。依规将油橄榄纳入森林覆盖率监测统计范围,扩种、改造油橄榄不影响林地保有量。将种植油橄榄的园地按油料园地调查和变更,纳入国土变更调查成果。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避让永久基本农田及城镇开发边界。(牵头单位:市林草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自然资源局)
3.拓展人居环境容量空间
统筹城乡绿化美化,通过见缝插绿、拆违建绿、留白增绿、立体绿化等方式,科学营造油橄榄林,推进森林城市、美丽乡村建设。沿乡村道路、沟渠两侧、田坎和湖库周边等现有空间,选取适宜油橄榄品种,按标准建设绿道绿廊绿带,构建乡村生态廊道体系。鼓励利用房前屋后等四旁用地种植油橄榄,引导村民在庭院中栽植油橄榄,打造油橄榄小花园、小果园。依据油橄榄栽培技术规程折算种植面积。(牵头单位:市林草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住建局)
(二)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坚持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强化地方各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加大对油橄榄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
1.争取中央政策支持
争取中央林业草原改革发展资金,加大对全市油橄榄营造的支持。推进纳入“双重”工程等项目范围内符合条件的油橄榄种植与低产园改造。依规将油橄榄种质资源保护与植被建设,纳入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按规定利用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因地制宜发展油橄榄特色优势产业。积极争取国家“好粮油”项目。争取中央财政支持,落实好粮油大县奖补、产油大县奖励和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支持以油橄榄及上下游产业为特色的产业园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国家级示范园区,将油橄榄纳入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农产品产地冷藏设施、数据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农业合作社示范社、森林康养基地等建设支持范围,支持油橄榄龙头企业申报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争创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国家油橄榄交易中心。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我省油橄榄育种、加工、采收机械装备等全产业链科技创新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国家油橄榄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牵头单位:市林草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
2.统筹市级政策支持
加强油橄榄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储备。研究出台支持油橄榄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积极争取中央有关补助政策支持的基础上,统筹市级既有相关专项资金支持油橄榄产业发展。积极推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强化产权激励。(牵头单位:市财政局、市林草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3.落实县区主体责任
县区政府履行主体责任,把油橄榄产业发展作为财政重点支持领域,合理安排资金。县区政府要严格按照相关资金管理办法等规定,统筹整合中央、省、市级的涉农涉林资金、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等相关资金和自有财力,支持油橄榄良种培育、种植、管护、采收、加工、储存、营销等全产业链发展,因地制宜加大对油橄榄产业支持力度。落实相关税收政策,对从事油橄榄种植、加工的个人、合作社或企业按规定享受相关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投资引导带动作用,落实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相关政策,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和农民从事油橄榄产业的积极性,以市场化方式依法依规组织实施。(牵头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创新金融信贷服务
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把油橄榄产业作为金融优先服务领域,积极对接金融机构,创新和推广融资机制和模式,撬动金融、社会资本参与,拓宽多元化资金渠道,推进油橄榄产业有序发展。
1.加大金融政策供给
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坚持“多钱一用”,县区政府可按规定通过投资补助、运营补贴、资本金注入等方式支持社会资本获得合理回报。支持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结合油橄榄产业特点和需求,按照市场化原则,开发“长宽低(期限长、宽限期合理、低利率)”贷款、财政贴息、保险增信等金融工具箱,支持油橄榄建设项目。用好再贷款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油橄榄产业的信贷支持,扩大贷款投放。鼓励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等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油橄榄重点项目。推动金融机构简化贷款发放程序,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降低最低资本金比重。(牵头单位:市财政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2.强化信贷担保服务
创新推广“林权抵押+政府增信”、“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等融资模式,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规模经营主体发展油橄榄产业的信贷担保支持。支持油橄榄产区探索构建风险准备金、担保抵押等多种风险防控机制,管控贷款风险。完善油橄榄灾害风险防控和分散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将油橄榄纳入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政策范围,有条件的县区可探索完全成本保险。积极鼓励保险机构开展油橄榄保险业务,鼓励和引导农民投保,提升保险风险保障水平。(牵头单位:市财政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3.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吸引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油橄榄产业项目建设。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投入资金。鼓励符合条件的油橄榄龙头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牵头单位:市财政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健全经营体制机制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完善资源管理政策,破解发展制约瓶颈,激发内生动力,推进构建现代油橄榄经营体系。
1.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围绕“盘活资产、开发资源、运营资本”,推进油橄榄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充分发挥农民群众油橄榄种植、经营、管护的主体作用。强化产权激励,支持财政投资油橄榄种植项目的主体可利用不超过3%的生态治理面积从事生态产业开发。(牵头单位:市林草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2.实行产业链链长制
全面落实执行链长部门和市级部门工作职责,明确任务分工、加强统筹协调,抓好任务落实。发挥链主企业的龙头引领作用,在延链、补链、强链上发力,积极引导产业链关联企业集聚,推进产业链项目落地实施。(牵头单位:市林草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3.健全资源管理制度
完善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政策,油橄榄种植、改造生产活动涉及林木抚育采(间)伐的,优先保障抚育采(间)伐指标,加快办理采伐审批手续。严格按照公益林管理的相关要求和程序,尊重林权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自主权,规范开展公益林区划、动态调整和保护管理。(牵头单位:市林草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把党的领导贯穿到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油橄榄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推进优势,确保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结合油橄榄产业链工作专班,成立陇南市油橄榄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林草部门牵头做好组织实施,强化推进落实。其他相关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密切配合,强化政策协同保障,共同抓好油橄榄产业发展工作,推动规划任务完成。相关县区政府要落实主体责任,细化政策举措和项目清单,切实推动目标任务落地见效。各县区政府要成立相应机构,采取切实可行的组织措施,有效推动陇南油橄榄产业高质量发展。(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办公室、市林草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各有关单位)
(二)强化科技支撑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油橄榄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产学研用”联合协作机制,促进重大课题就地攻关、重大技术就地集成、重大成果就地转化。加强油橄榄产业科技队伍建设,加快实用技术人才培育,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加快油橄榄全产业链技术标准制(修)订,构建油橄榄产业发展标准体系。(牵头单位:市林草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科技局、市人社局)
(三)实施精细管理
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落实要素保障,推进项目落地实施。以最新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林草生态综合监测成果等为基础,建设油橄榄资源“一张图”。油橄榄新增种植和低产林改造任务实行落地上图管理,完成任务经检查验收后全部上图入库,按程序做好油橄榄资源数据变更。完善作业设计和施工管理。通过项目资金任务上图,实现全业务流程闭环管理数字化、可视化,资金投向及使用效益可查可分析,切实提高管理效能。(牵头单位:市林草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市自然资源局)
(四)开展评估考核
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将油橄榄种植和改造任务完成情况纳入林长制督查考核,开展油橄榄产业链链长制考核,强化规划目标、任务、项目落实。对推进产业发展措施得力、成效明显的地方,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激励。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阶段性评估、总结评估,总结成效和经验,梳理矛盾和困难,分析问题和原因,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组织推进落实。(牵头单位:市林草局;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各有关市级单位)
电话:400-016-9000
邮箱:post@bcc.com.cn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45号D座5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