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关于加快推进柳州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全市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产业结构布局更加优化,创新驱动力增强,绿色发展特色鲜明,效益进一步凸显,竞争力加速提升,初步构建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农业高质量发展效益突出。粮食综合产能显著增强,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林业、水产畜禽、水果发展成为100亿元产业,蔗糖发展成为80亿元产业,蔬菜、蚕桑发展成为50亿元产业,休闲农业发展成为30亿元产业,茶叶发展成为20亿元产业,食用菌、中药材发展成为10亿元产业,基本形成柳州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新格局。
——农产品品质品牌明显提升。优质品牌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农产品品质、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农产品占比明显提升,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农产品品牌价值及形象进一步提升,力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3个,品牌营业值超10亿元的农产品3个以上,品牌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40%以上。
——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全市主要农产品初加工转化率提高到68%以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基本形成县县有规模以上加工企业、每个优势特色产业有加工龙头企业带动的发展格局。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不断壮大,农业农村经济活力显著增强。
——助推脱贫攻坚有力。全市现代特色农业对巩固提升产业扶贫、产业富民、农民增收的贡献日益凸显。实现产业扶贫到村到户全覆盖,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9%以上,其中以经营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为主的家庭经营性收入贡献比重每年保持在45%以上。
二、主要任务
围绕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集群发展和提升柳州市11大特色产业。
(一)提升打造优质粮食产业
全市以柳江区成团镇、柳城县古砦乡、鹿寨县中渡镇和融安县大良镇为重点区域,建立10万亩以上优质稻基地。重点打造柳江区、柳城县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在柳江、柳城、鹿寨等县区建立富硒米标准化特色粮食示范基地,在三江、融水等县区建立紫黑香糯标准化特色粮食示范基地,大力推广“超级稻+再生稻+养鱼(养鸭)”等生态模式。培育2家以上粮食产业化自治区级龙头企业,认定一批粮食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打造柳州富硒米品牌,支持成团大米、融水香粳糯申报地理标志产品。2019年基本完成1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2020年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电子地图、数据库和管理平台。到2020年,全市粮食生产播种面积稳定在219万亩、产量74万吨的水平。
(二)提升打造糖料蔗产业
落实划定84万亩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建设46.4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37.6万亩非“双高”基地蔗区高标准农田,并逐步将“双高”基地建设范围覆盖所有划定的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在柳城县打造甘蔗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在甘蔗主产县(区)建设甘蔗良种繁育基地,鼓励制糖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糖料蔗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支持柳城县甘蔗研究中心研发推广“柳”字号甘蔗新品种,推进糖料蔗良种育繁体系建设。支持制糖企业做大做强,打造年制糖能力100万吨以上的大型制糖企业集团。引进外地企业在我市建设柳州(柳城)蔗糖产业园、鱼峰光明产业园,打造涉糖产品加工园区。到2020年,全市糖料蔗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平均年产量500万吨,产糖能力60万吨,蔗糖产业发展成为80亿元产业。
(三)提升打造特优水果产业
优化区域和品种布局,大力发展优势柑桔,引导葡萄产业提质和培育高海拔特色水果。打造“一带一圈”柑桔产业区域布局,以融安县、柳城县为中心,沿着209国道从北至南打造以滑皮金桔、脆蜜金桔为主的金桔产业带;以鹿寨县、柳江区及城市周边为中心,打造以沃柑系、沙糖桔为主的中晚熟柑桔产业圈。在柳城县和鹿寨县创建柑桔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在融安县创建金桔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培育1家从事水果生产销售的自治区级龙头企业和3~5家市级龙头企业。在融安县、鹿寨县和柳城县分别培育1个水果深加工企业。重点支持柑桔高标准商品化处理生产线和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持续在国内一线城市举行柳州柑桔产业推介活动,支持“柳”字牌柳州脆蜜金桔、柳州葡萄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到2020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总产量120万吨,优果率达75%以上,其中柑桔面积达100万亩,产量100万吨。水果全产业链产值力争达到100亿元。
(四)提升打造特色蔬菜产业
巩固柳江区、鹿寨县外销型蔬菜产业带,适度扩大水生蔬菜类、根菜类、瓜类、茄果类等蔬菜规模,大力发展秋冬菜生产。提升城市郊区“保障性菜园”,稳定短期叶菜类生产,着力打造高标准螺蛳粉原材料基地。在柳江区创建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打造融水县高山蔬菜产区,加强山区特色蔬菜保护开发。突出标准化生产,创建一批城市“菜篮子”基地。扶持发展百朋莲藕、三都香葱、中渡水蕹等特色品种,推广应用间套种、轮作等高效模式。建立健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发展绿色、有机食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支持柳江香葱、柳城香芋、鹿寨豆角、融安头菜等申报地标产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扶持蔬菜产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培育蔬菜经纪人队伍,强化特色果蔬精深加工和流通,支持发展冷链物流配送。提升百朋镇、成团镇、三都镇、进德镇等蔬菜基地,争创1个自治区级蔬菜特色产业优势区。到2020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稳定在150万亩、220万吨,蔬菜产业发展成为50亿元产业。
(五)提升打造优势蚕桑产业
巩固提升“中国茧丝生产基地”地位,重点建设鹿寨县、柳城县等蚕桑生产基地县,打造2个可供稳定生产5A级以上高品位生丝的优质原料茧示范基地县,力争鹿寨县成为中国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县。在柳城县、鹿寨县创建桑蚕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创新推广应用嫁接桑改扩种、桑树机械化伐条、省力化养蚕、全自动小蚕饲育机等新技术新机具。提升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大力推进桑枝种植竹荪等生产模式,加快桑叶菜、桑叶粉、桑食品开发。试点推广融安县潭头乡培村村桑蚕产业化联合体改革经验,引导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生产大户形成规范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鹿寨县茧丝绸加工集聚区建设,通过招商引资重点突破印染环节技术壁垒,推进茧丝绸精深加工。到2020年,力争全市桑园面积保持48万亩,鲜茧产量5万吨,生丝产量4000吨,桑蚕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0亿元。
(六)提升打造茶产业
突出布局,打造三江县、融水县生态产茶大县,加快三江县易地扶贫安置点万亩茶园建设,在三江县创建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六个一”绿色防控措施,完善产品质量监控溯源体系,创建标准化绿色食品级茶园和富硒茶园基地,通过绿色以上认证或GAP认证的茶园达到11万亩,建设富硒茶园8个。加快本地茶树品种培育、示范,推广地方茶新品种(系)种植。支持开发三江侗茶、柑普茶等新产品和打油茶、茶菜肴等功能食品。加强精选拼配,支持柳州早春茶、柳州红茶、三江茶、融水古树茶申报地标产品,打响区域公共品牌。试点推广布央茶叶产业化联合体改革经验,培育自治区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以上茶叶生产龙头企业达到15家,通过SC认证的茶叶企业(合作社)达到45家。加快建设八江镇全国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和三江茶叶广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争创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三江县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三江茶城二期、八江镇茶叶标准化加工园区,打造布央村、大乐岭等5个茶旅文旅示范点。到2020年,全市茶园面积发展到23.5万亩,干毛茶产量达1.5万吨,茶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超过20亿元。
(七)提升打造食用菌产业
在融水县创建食用菌自治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加快发展一批柳城县、柳北区食用菌周年化生产专业村屯。推广桑枝栽培食用菌、蔗髓种植猴头菇等生产模式,支持和鼓励利用冬闲大蚕房生产食用菌,创新发展灵芝、竹荪、木耳、反季节夏香菇等高山林下食用菌。推广融水县的“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发展的模式,着力培育一批食用菌产业化联合体。重点推进绿色食品、农产品地理(保护)标志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打造柳州食用菌高山生态特色品牌。到2020年,全市食用菌产量稳定在12万吨,产值达到10亿元。
(八)提升打造中药材产业
落实推进壮瑶医药振兴计划,重点布局融安县、融水县、三江县大宗和名贵道地中药材发展,巩固发展青蒿、罗汉果、山药、厚朴、勾藤、山药等优势品种。推动中药材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现有基地对接形成稳定供求关系,支持企业联合村集体、专业合作社、生产大户等发展自有基地。统一规划、突出特色、连片开发,大力推进中药材规范化基地建设。加快建设融水县桂北(国际)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建设融安县仙草堂中药材精品园区。在融安县创建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到2020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力争达14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10亿元。
(九)提升打造渔业产业
以“三江稻田鲤鱼”“融水田鲤”两个地标产品为基础,在三江、融水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以稻田生态综合种养为基础,大力发展螺蛳养殖产业,扶持产业链各个环节,提高单产水平。实施渔业生态养殖提升行动,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扶持发展循环水养殖、净水渔业。提升罗非鱼池塘高效健康养殖模式,扶持休闲渔业品牌建设。到2020年,全市渔业产量达到7万吨、产值8亿元。
(十)提升打造优质家畜家禽产业
柳江、柳城和鹿寨3县及部分城区发展形成生猪产业带,柳城、鹿寨、融水、融安推进优质家禽和旱地养鸭规模养殖,柳南区发展优质蛋鸡养殖。在柳南区建设优质蛋禽养殖园区鸭苗孵化基地并创建家禽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大力推广畜禽标准化养殖和生猪生态健康网床应用,到2020年,全市年出栏家畜达260万头、肉禽达3400万羽,禽蛋产量1.6万吨,全市肉类总产量23.6万吨,产值87亿元,230家畜禽规模养殖场通过生态养殖认证。
(十一)提升打造油茶等特色经济林产业
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扶持发展油茶产业,打造油茶高产高效示范园,推进油茶精深加工增值。根据自治区油茶产业“双千”计划任务,结合我市油茶种植现状,计划用四年时间(2019年-2022年),适当扩大油茶种植规模,加强油茶低产林改造,提高油茶质量效益,优化油茶产业结构,实现油茶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双提升,努力将油茶产业打造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成为长期巩固精准脱贫成效的“压舱石”。严格执行油茶产业项目管理相关规定,加强项目管理。抓好油茶产业龙头企业培育。制定油茶品牌打造工作方案,支持三江油茶申报地标产品,着力打响“中国油茶之乡”“三江油茶”品牌。创建广西香杉生态产业优势区和柳州细木工板、生态板、油茶产业优势区,重点在融安县打造香杉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在三江县打造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到2020年,全市油茶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其中良种油茶面积达30万亩以上,力争带动2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
责任分工:市农业农村局、林业和园林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人民政府具体推进(排在第一位为牵头单位,下同)。
三、重点工作
(一)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发展行动
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落实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行动、创新推广“微生物+”生态养殖、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乡镇、创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力争到2020年,全市农作物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30万亩以上、“三品一标”产品达180个以上;建立完善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科学施肥水平明显提升,主要农作物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农作物肥料率提高到40%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30%以上;争取2020年全市畜禽现代生态养殖场认证率超额完成任务;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基本实现追溯管理全覆盖;到2020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全市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全市所有的产粮大县、粮源基地和蔬菜产业重点县实现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70%以上。
责任分工:市农业农村局、生态环境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人民政府具体落实。
(二)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行动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拓展农业功能发展休闲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19年,力争建成1个以上自治区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7个以上市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2020年,力争新建成5个以上市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积极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积极创建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和国家、自治区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到2020年,全市主要农产品初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全市培植200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冷链物流装备水平显著提高,果蔬、肉类和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到25%、40%和45%以上。力争创建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建成2个以上五星级“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园区)”,建成15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实现休闲农业旅游收入30亿元。
责任分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商务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人民政府具体落实。
(三)实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创建行动
深入开展柳州市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增点扩面提质升级三年行动、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积极打造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推进我市农业的技术升级、改革升级、产业升级。到2020年,全市建成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24个以上、县级示范区50个以上、乡级示范园227个以上、村级示范点1000个以上;力争再创1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3个以上广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继续争创国家级和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突出抓好柳江区“乡约·藕遇”第一批自治区级田园综合体建设,做好鹿寨县“寨美一方”自治区级田园综合体备选项目建设,支持柳城县古砦仫佬乡和三江县布央村田园综合体创建。
责任分工:市农业农村局、林业和园林局、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人民政府具体落实。
(四)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行动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科技与产业化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智慧农业、深入实施优质种业提升工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建设一批“星创天地”,创建一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技示范户;推进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经费改革初见成效;推广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逐步提升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建成桂中优势种子生产基地,持续开展“看禾选种”活动,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贫困地区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小水利”工程和小微型水源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小块并大块”等工程有效推进,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81万亩。
责任分工:市农业农村局、科技局、水利局、大数据发展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人民政府具体落实。
(五)实施品牌强农行动
实施“柳”字号农业品牌培育工程、突出打造“富硒”品牌农业、发掘和宣传“柳”字号农业品牌文化。打造一批“柳”字号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农业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培育1~2个在自治区级以上的品牌企业,培育2~3个在广西甚至国内市场具备一定影响的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扶持2~3家在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农产品电商品牌,到2020年,培育10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在全市10家企业已认证11个富硒农产品的基础上,实施富硒农产品开发项目,建立富硒示范样板1500亩(其中柳城200亩,三江200亩,融水300亩,鹿寨200亩,柳江250亩,融安200亩,柳北150亩),认证富硒农产品2个;制订年度宣传计划,加强品牌宣传力量,讲好“柳”字号农业品牌故事,合力面向国内外宣传柳州螺蛳粉、柳州·融安金桔、柳州茶叶等极具文化内涵和精彩故事的柳州特色农产品品牌;各县区根据自有优势农产品产业布局,加强在国内各类媒体的宣传推进力量,组织打造2~3个县域性特色农产品品牌。
责任分工:市农业农村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林业和园林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人民政府具体落实。
(六)实施农产品产销对接行动
继续推进建设广西新柳邕农产品交易市场、柳城桂中原生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融安桂北农产品电商园、融水县桂北(国际)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等一批大型特色专业市场,打造特色专业市场;在世纪联华等设立“柳州特产专柜”,进一步做好贫困地区农产品农超对接等营销活动,促进“农超”对接;出版发行《柳州特产宝典》宣传柳州特产,每年组织开展或参加大型农业会展5场以上,组织200家企业以上参与,全力开拓营销渠道;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让柳州绿色生态农产品“走南闯北”开拓对接高端消费市场;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到2020年全市建成村级信息服务站(益农信息社)数量达2800个以上,形成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的农产品供应上行体系。
责任分工:市商务局、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人民政府具体落实。
(七)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壮大行动
建立以市为中心、各县区为基础的农业龙头企业梯次培育、管理机制,加大财税、用地、金融、电力等政策扶持,到2020年,力争自治区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0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数量达到150家;谋划一批农业产业项目,重点策划特色种养及农产品深加工项目,通过精准招商、定点招商,实现农业招商引资创新突破,每年市级组织赴区外进行农业精准招商不少于5次,各县区组织不少于3次,各县区完成重点农业加工业招商项目签约2个以上;深化与以东盟为重点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业合作,全力抓好螺蛳粉、茶叶、干米粉等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及加工企业的扶持,逐步扩大外贸成果,深化农业对外开放合作。
责任分工:市农业农村局、商务局、投资促进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人民政府具体落实。
(八)实施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创新行动
抓紧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收尾工作,全面开展“回头看”,梳理存在问题并进行整改,确保证书应发尽发和颁发“铁证”,在柳城县、鹿寨县、融安县、融水县、三江县、柳江区和北部生态新区开展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实现县级市场建设率70%;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组织推荐和培育申报一批国家、自治区和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到2020年,全市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达220家;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2020年,全市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人数达1万人以上;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推进“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积极开展生产资料供应、种子种苗繁育、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作业等生产性和经营性服务,鼓励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实现小农户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创新金融支农体制机制,落实养殖业贷款财政贴息,加快开展贫困地区特色农业保险试点工作,落实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探索设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加快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大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责任分工:市农业农村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柳州银保监分局、人民银行柳州中心支行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人民政府具体落实。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把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组织,细化方案,狠抓落实,确保行动举措落到实处。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构建形成五级书记抓落实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产业扶贫、村级集体经济建设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为推动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在现代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创建、冷链仓储物流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引领、大企业大招商等关键环节,加大项目支持和财政投入,并按规定统筹相关资金予以扶持。要创新信贷、保险、担保、抵押等金融政策支撑,加大用地、用电、用水和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等优惠政策扶持,降低农业经营主体的要素投入成本,为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政策保障。
(二)深入整合资源,着力打造集聚区。各县区要精心谋划,科学整合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现有的项目、平台和资源,规划打造要素集聚、现代特色、龙头带动、机制创新、优质高效、绿色发展的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区,成为引领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和改革创新高地(任务详见附表)。
(三)注重宣传服务,强化督查考核。各县区和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力度,做好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宣传工作,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报道我市推进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新成效、新典型、新经验,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各县区人民政府是推进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主体,要完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推进。市农业农村局要牵头制定检查和考核制度,加大督查力度,对落实成效突出的县区,将在资金、项目等方面予以倾斜扶持,充分调动各县区各部门抓落实的积极性,确保取得实效。
电话:400-016-9000
邮箱:post@bcc.com.cn
联系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广渠门内大街45号D座5层